清明节吃什么 | 中国地域食俗小百科

清明节吃什么 | 中国地域食俗小百科

饮食一直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广大的中国版图也注定了不同的地区也会有不一样的舌头和胃。先不用说长久以来的“南北差异”、“甜咸大战”,每个小小的中国传统节日都能让人领略到不同地区的饮食差异。清明节临近,虽然身在异乡并没有办法进行扫墓祭祖的传统,但清明节的前一天又叫“寒食节”,因此也有许多有意思的食俗由此产生。小分队今天就来科普一下清明节各地的饮食习俗,来储备知识库,看到不同地方的吃货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江南地区 – 青团子

每年清明,江南一带就要开始准备做青团吃青团了。青团子的面是用艾叶或其他绿色菜叶捣烂出汁后,混水与纯糯米粉揉和制成。面皮里包裹细腻的糖豆沙,之后入笼蒸制而成。除了好吃之外,青团子还是江南地区祭祀祖先的必备食品。

江南地区 – 清明果

与青团子类似,浙江、福建、安徽等地区在清明节前后会有制作清明果的习俗。清明果的外皮也是用艾草或者鼠鞠草捣烂出汁后揉和糯米粉制成。与青团略有不同的是,清明果会包成饺子的形状,而馅料则可以是多种多样,白萝卜丝与春笋、芥菜末加熏肠、豆腐干和韭菜,等等等等。

福州特供 – 菠菠粿

菠菠粿是福州地区在清明时节的特色食物,也与青团和清明果有异曲同工之妙。粿皮是由糯米混合稞米制成,其中还加入了菠菠菜(注意不是菠菜哟~)榨出的汁。馅料有甜咸之分,可以是枣泥豆沙,也可以是萝卜丝咸肉。

南北皆宜 – 撒子

“撒子”在古时候被奉为寒食节的“寒具”,曾被李时珍记载在《本草纲目》中。一直延续到今天,除了单单祭祀用途外,“撒子”已经成了南北各地都比较受欢迎的食品,相比之下北方的“撒子”以麦面为主,比南方以米面为主的“撒子”个头大一些。虽然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已经渐渐被大家所摒弃,但是清明节吃“撒子”的传统却依旧流行(估计只是因为好吃吧~)

四川成都 – 欢喜团

巴蜀地区人民会在清明节前后制作欢喜团,古时候会在“欢喜庵”外沿街售卖。将糯米先蒸熟,之后经过炒制加入饴糖制作成面团,有甜甜蜜蜜团圆欢喜之意。

山西风俗 – 子推馍

寒食节不准动烟火只吃冷食的习俗是为纪念春秋时期的晋国贵族介子推,而最后介子推与母亲隐居的地方正是山西介山,因此山西地区每年清明节还是保留了制作“子推馍”的传统。据说古时候未婚姑娘有特定的“抓髻馍”,而已婚妇女都吃“梭子馍”,圆形的“子推馍”是专给男人们享用的,小一点的男孩子会有“大老虎”,除此之外还有燕、蛇、兔、虎等不同形状的面花。

客家小吃 – 草仔粿

留心的吃货也许在大华有看到过。这个是在大陆闽南地区和台湾部分地区清明时节用来祭祖的供品,和其他的清明团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粿皮同样用糯米粉和艾草汁混合而成,内馅有咸有甜,咸馅多是素火腿,香菇,萝卜丝等。

全民好食 – 清明螺

清明时节也是采食螺蛳的好时节,民间一直都有“清明螺,肥似鹅”的说法。过去买不起鹅的人家,在清明前后就会去下河摸些螺丝,夹头去尾,再加些葱姜辣椒一烹,就成了一道解馋好菜。

闽东畲家 – 乌稔饭

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每家每户都会煮“乌稔饭”,是清明时节的一大习俗。将新鲜采摘下来的乌稔树叶在水中煮沸,之后捞出树叶,将糯米放入浸泡九个小时,再上锅蒸熟,蒸出来的米饭中透着早春的清香。

 

CHIHUO原创, 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联系版权


最新文章
[ninja_form i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