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米其林扫盲|说说轮胎人那点事)发出后有朋友问到这个问题,这里补充下:轮胎人最初怎么跟美食搞上的?
米其林是卖轮胎的公司,为什么1900年前却不务正业地去搞餐饮呢?原因是,法国人虽好吃成性,但不少好厨师都把餐馆开在乡间野外、步行不好到达(例如,法国西南部的 Laguiole 小镇厨师 Michel Bras、住在阿尔卑斯山里的厨师 Marc Veyrat ,都是世界级名厨),必须开车前往。所以公司就想到了通过提供餐旅评级、挖掘好餐厅好酒店,吸引大家多开车去用餐住店,顺便也多换换轮胎。
下面开始今天的话题:米其林密探。
密探是米其林整套评价机制的基石,却也是被当代社会挤兑得最多的地方。它的存在基于两个重要原则:第一,密探是专业的;第二,为了保证公正性,你并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看出来了吗?这是个极大的悖论。如果指南的读者不知道给出这些评级的人是谁,他们又如何核实他们的专业性?
有的密探干久了,餐厅的人也认得他,于是他只能以化名订位——即使到了餐厅别人真的被人认出,餐厅也来不及做太多准备了;或者,干脆一段时间内不再造访同一家餐厅(间隔可长达5-10年)。
不要企图认出一名密探。密探的样子,就是一家餐厅里典型食客的样子。如果餐厅客人都穿牛仔裤密探就穿牛仔裤,客人都穿燕尾服密探也就穿燕尾服。倒是有一个特点,他们必须尽量一个人用餐,总是从头盘一直吃到甜点,而且盘里的菜点必须全部吃完。几乎没有密探会傻到拿着小本本边记边吃的,更不要说拍照发微博。但话说回来,除非你常年跟踪一个人,否则餐厅里这样的人太多了。
3、米其林密探怎能吃得起这么贵的餐厅?
米其林密探必须自己支付饭费,无论这一顿饭有多贵(当然其实也是轮胎公司出的钱啦)。一名米其林密探一年到头,在外吃饭的天数多达200-260天,有时候还一天两顿,想一想这笔开支。在米其林三星餐厅吃晚饭,一份填满蔬菜的烤鸡都要花上260美刀(说句题外话,尽管他们日常开销账单很吓人,密探本身的工资是比较低的)。
这是米其林这么多年来一直为之骄傲的一点。想想美食圈普遍的吃人嘴短风气,米其林这么多年来坚持自己买单实在是挺了不起。历史上很多类似的指南尝试跟米其林竞争,但是他们大多付不起巨额的开支,于是就只能用广告换取现金流、或者接受餐馆请客——这种条件下出来的餐馆点评,必然有所打折嘛。
酒鼻子(Le Nez du Vin)是一套瓶子里装满各种东西香气的工具,用来训练嗅觉。品酒师常用。
上次说过,米其林密探也有可能是兼职的,但这不代表他们可以糊弄。事实上米其林甄选密探时对其学术和从业背景都有要求。你必须有酒店管理或者烹饪、饮食学等学位,有过食品相关从业经验会有加分。通过了层层各种测试后,最后一部分候选人会被送到法国米其林指南总部,接受轮胎人母舰洗礼、同时开始长达3-6个月的培训,期间还会被丢到某一个欧洲国家受训。
5、米其林有多少密探?
和密探的评判标准一样,密探的数目通常也是机密。但是自从2004年 Pascal Rémy 密探爆料密探数目骤降后,美食界就开始普遍担心密探数量不够的问题了。米其林最辉煌时,光巴黎一座城市就要设20位密探,而到2007年人数已经只剩下5人了。为了讨好喜欢什么都搞透明的美国人的欢心,当时新任米其林总编辑的 Naret 只好破天荒地透露了一个(2008年)的数字:法国国内15人,全球约90人,美国大概10人——比几十年前确实减少了很多。
6、米其林密探怎么点菜?
米其林三星 Le Bristol d’Eric Fréchon 的意大利帕美森芝士焗烤黑松露朝鮮薊鸭肝管面,是《米其林指南》上的推荐菜。大厨 Eric Fréchon 自己经营一家小酒馆数年都没有获得星星,后来作为巴黎六大奢华酒店之一的 Le Bristol 特聘他过去,立即连人带店水鬼升城隍。(图片来自 Izzy Chiang 的博客)
首先点餐必须点一整套,头盘、主菜、甜点、酒一样不能少(这个主要是针对法餐等比较讲究的餐馆,米其林后来拓展到了美国、香港澳门和东京等地之后,这方面有一点点调整)。密探点菜的原则是,点原料尽可能多、处理起来比较复杂的菜品,以看出厨房的功力所在。米其林密探几乎不会点沙拉这种东西,更很少点汤(这多少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我一直觉得能做好最基础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就像米饭和烧腊对一家合格的粤菜馆一样)。
7、米其林密探用什么标准评判一家餐厅?
真希望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可惜这套评价体系不是公开的。非常偶尔的情况下,被摘星的餐厅可以要求米其林提供密探的笔录或评语。除此以外,很少有人能直接说出米其林评价体系的一二三四。所以,或许我们可以看看他们提交的报告是什么样的。
密探每顿饭后要填写的表格极其繁琐,分为食物出品和舒适度两大类。在食物方面,他们需要尽量背诵出这顿饭所有原材料的名称,对材料新鲜度和质量、厨师的烹饪技巧和手艺(切菜方式、摆盘,涉及到你有没有食欲去吃它)作出评价,评价某道菜的味道是否均衡,对某种食物的做法是不是最好的,当然还有厨师的创意如何。
对餐馆舒适度方面,密探则需要对装潢和氛围(显然,不一定对密探的个人口味),服务生的讲解水平(法餐尤为重要,需要背诵出所有原材料以及讲述整个烹饪过程,有时候还需要讲出些背景故事,一问三不知肯定是不行的),食客的满意度,酒单的丰富程度等等。
Le Bristo 夏宫(夏季用餐区)。图片来源同上。
看起来都是些最基本的东西,牛逼就牛逼在划分得特别细。密探填一份法国餐厅的评价表需要花2-3个小时,中餐馆则只须花1个小时左右。也难怪东京成为了米其林眼中新的巴黎,如今,能满足法国人对用餐那些丧心病狂的细节追求的,恐怕也只有日本人了。
此外,餐厅是否能够连续精确地提供这些标准,也是米其林相当看重的标准。 纽约就有一家餐厅(Daniel Boulud),在美国所有大众消费指南(比如 Zagat)上都受到客人交口称赞,米其林却迟迟不给提高到三星。米其林后来解释说,因为他们的出品不够「连贯」——对米其林来说,烹饪是一种科学、而不是可以让大厨随意发挥的艺术,好的大厨应该能把握精准烹饪食物的技巧,临时发挥在米其林是不受待见的。
往大里说,星星的产生过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密探对星星有绝对的话语权。通常来说,星星产生的过程相当缓慢。出于严谨,纳入评级范围的餐厅在至少18个月内,必须被不同的密探吃过至少8次,多则达12次,然后大家才有讨论的基础。要将一家两星餐厅升级为三星,更是需要异常谨慎。假如一个城市每年要产生100家星级餐厅,密探们吃过的餐厅则可能多达500家,也是体力活儿啊。然后他们选定一些餐厅,for consideration ,然后集体讨论应该给多少,或者摘掉多少。
《纽约客》的一篇异常难得且妙趣横生的采访,原文是英文,我从上面找到了很多关于密探的细节。回顾上一篇:米其林扫盲|说说轮胎人那点事
本文转载自微信号:吃很重要,CHIHUO授权转载。
=== 关于「吃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