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13日凌晨3:45,全世界都在昏睡之时,单簧管演奏家James Freeman起床了,他和科比一样,看到了凌晨4点的星斗。当然,他并没有打算去练球,甚至不是要去练琴。
这天是他第一次在旧金山的农夫市场摆摊,他必须在早晨6:30到达Ferry Building,才有可能在8:00的时候开张迎客。在此之前他还要去奥克兰装器材买冰块。
然而天气很差,客人不多,但当他把第一杯手工慢冲黑咖啡递到客人手中,客人说你这杯很不一样。他笑了。
此后Freeman每周六都来摆摊,两年后就成为农夫市场最受欢迎的咖啡摊点,加上此前在奥克兰的拖车上卖咖啡的一年半,他卖咖啡三年半之后才在Hayes Valley有了第一家实体店。这就是Blue Bottle的初创年代。
Blue Bottle @ Hayes Valley
Blue Bottle凭借单一来源咖啡豆、杯杯手冲慢滴和绝不售卖烘焙超过48小时的咖啡在旧金山站稳了脚跟,并在2009年又杀回Ferry Building开了第三家实体店面,十几年过去了,依旧经常排队。
直到今天Blue Bottle在全球开了百家分店,先是分批得到1.5亿美元的投资,2017年雀巢公司又花了5亿美元买下了他68%的股份,这位第一次咖啡浪潮的引领者融入了第三次咖啡浪潮的巨头,不得不说是一次划时代的合作。
当Blue Bottle的质量沿着雀巢的渠道进入零售商店,他们采用注入惰性气体的方式罐装咖啡豆,打开时要缓慢,不然就会像摇晃过的可乐罐一样炸开。
所以,蓝瓶子的魅力到底在哪?这不得不从咖啡的发展过程开始说了。
咖啡经历了三次浪潮:
1、速食化(1940-1960)。由雀巢咖啡引领的标准化速溶咖啡,需要添加糖和奶精中和咖啡的苦涩。
2、精品化(1966-2000)。以星巴克为代表。采用重度烘焙阿拉比卡豆,人们即使不添加糖和奶精也能喝到品质不错的咖啡,并加入情感和环境对喝咖啡的影响。
3、美学化(2003至今)。以造酒的精神做咖啡,追求极致的体验,崇尚浅度烘焙来品鉴咖啡的原味。
而Blue Bottle正是在追求精致上一直没有停止脚步,从咖啡的品质和做法越来越讲究,是为数不多有虹吸咖啡的咖啡馆。
(虹吸壶是利用热胀冷缩原理进行萃取,用气压把咖啡粉里的精华抽取出来,再加上水温较高,所以咖啡口味浓厚。)
而且蓝瓶也并没有满足于只做咖啡,2009年他们进驻旧金山现代博物馆,Freeman的妻子 Caitlin Freeman一直致力于研究糕点,根据馆藏艺术品设计了27款艺术糕点,堪称经典。虽然最后与MOMA的合作结束了,幸好这些糕点都收录到了Caitlin 的食谱《Modern Art Desserts》中得以流传。
蛋糕灵感来自于皮特·蒙德里安的格子画
现在的Blue Bottle得到了“咖啡界苹果”的美誉,Freeman也被誉为咖啡界的“乔布斯”。
Blue Bottle早期时的Freeman
Blue Bottle的模式被好几家独立咖啡馆复制,他们奔赴世界各地,筛选咖啡农场寻求合作,产地、海拔甚至种植者的姓名都被标注在了咖啡外包装上,让人们有更直观的”From farm to cup“的体验。在这种浪潮中也浮现了几个可以和Blue Bottle比一比的咖啡馆。
Philz Coffee
(Since 2003)
Philz在湾区也是家喻户晓了,他和所有的咖啡馆都不一样,没有意式咖啡机,也就是没有拿铁没有卡布奇诺没有摩卡……只做手冲咖啡,确切的说他家的手冲更像倾倒,手举大塑料桶装着热水高过头哗啦啦冲下来,再搅拌一下,重复几次,简单粗暴的美式冲击。
一般人印象种的手冲应该是蓝瓶子这种,细水长流不搅拌的呢~但Philz的风格赢得了很多嬉皮士的喜爱。
在单一来源豆盛行的今天,Philz坚持做拼配,以2种-7种形式搭配出三十多种咖啡。
创始人Phil在开咖啡馆之前经营了25年杂货店,在此期间他去了无数家咖啡馆尝试了上千种咖啡,最后研发出八十多种配方。所以Philz和其他咖啡馆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并不是传统咖啡的味道,而是有风味的,像巧克力、黄油、坚果、水果甚至焦糖,喝起来特别顺滑,而且咖啡是根据味道的浓淡分成三类,浓淡+风味都可以选择,这样客人就能很方便的选出自己喜欢的咖啡。
Philz秉承“One Cup at a Time”(一次细品一杯)的原则,在点咖啡时,咖啡师会十分仔细聆听顾客需求,据此调整牛奶、糖等的比例,在手工冲制的同时还会和客人聊天,差不多四五分钟之后才做好,这种慢吸引了很多人,特别是硅谷的大佬们,Philz是Facebook扎克伯格的最爱,甚至承包了扎克伯格婚礼上的咖啡。
现在Philz已经开了69家门店。最受欢迎的饮品是冰薄荷莫吉托,每次去Philz都想尝点别的,但最后还是点了莫吉托啊!
地址:
https://www.philzcoffee.com/locations
Ritual Coffee
(Since 2005)
在Blue Bottle开第一间店的2005年,Ritual Coffee也开业了,所以在早期,Ritual常常拿来跟Blue Bottle做比较,能看出千年老二的气质。
不过Ritual也不是吃素的,虽然在扩张上远不如Blue Bottle,但在旧金山,他拥有一大批嬉皮、雅痞的死忠,Logo像前苏联的国旗,这醒目的红色,无不体现着2005年咖啡界的革命感。
美美喝的咖啡其实很单一,就是喝拿铁,去哪一家都喝拿铁,就能喝出区别,Ritual的拿铁是最意式的,最有咖啡醇香的。
现在Ritual在旧金山和Napa共有6间分店,他家的氮气咖啡(Nitro Cold Brew)我也非常喜欢,有啤酒感的咖啡。
(氮气冷萃咖啡是在冷萃咖啡中冲入氮气,在外观和口感上都和啤酒有点类似,而且不需加糖就能尝出绵密的甜。)
除此之外,Ritual大举进军超市货架,和多个啤酒品牌合作售卖咖啡啤酒,是含10%酒精的咖啡,据说口味不错。
Ritual在Blue Bottle的竞争下,正在尝试很多不同的路,他基于本地市场的做法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相反蓝瓶子的大力扩张已经导致了些许反感,指责其已忘却初心。但无论怎样,对喝咖啡的我们来说,口味才是第一位的,蓝瓶子现今人多嘈杂,咖啡师水平参差也是其口碑略降的原因。
Ritual的另一个厉害的地方在于他培养出了另外两家著名咖啡馆的创始人,这个后文会提到。
地址:
https://www.ritualroasters.com/#locations
Verve Coffee Roasters
(Since 2007)
蓝瓶子进驻日本,让整个东北亚都掀起了一股文青热潮,似乎拿下日本就有拿下亚洲的潜质,而与蓝瓶子的主动出击不同,Verve咖啡是日本人请去的,为了2020年奥运会,东京在JR新宿站新南口打造了商场NEWoMan,商场来美国明察暗访多家咖啡馆最后选中了Verve进店。
2016年,Verve开在了该商场的二楼,而Blue Bottle正巧在一楼!Verve才是敢和蓝瓶子正面刚的对手。
Verve在Santa Cruz起家,由两位大学同学Ryan O’Donovan和Colby BarrSanta创立,他们自己研究烘焙寻找庄园,形成了”Farmlevel To Streetlevel“这种忠于原味的咖啡精神。
在Verve你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冲泡方式让咖啡师制作:V60、法压、爱乐压、Chemex、意式浓缩……咖啡师也很乐意与你讨论关于咖啡的一切。
Verve在日本开店之后一年才在旧金山落户,有人猜测是因为旧金山咖啡市场饱和竞争太激烈,但Verve的到来还是给旧金山画上了一笔高光,除了好喝的咖啡,他们还有Los Gatos曾经米其林三星餐厅Manresa的副牌Manresa Bread的面包和点心,这样一来,人们终于可以把米三的可颂和Verve的咖啡一起享用了。
现在Verve全球一共有15家店,所有店的咖啡豆都是统一配送,浓厚抵饱的摩卡一直是我的最爱,推荐大家一试。
地址:
https://www.vervecoffee.com/pages/locations
Four Barrel Coffee
(Since 2008)
说起Four Barrel,就不得不带上Ritual,因为四桶的CEO Jeremy Tooker也是Ritual的创始人之一,而2018年一月Four Barrel经历了性骚扰风波,Jeremy Tooker被指控对多名前员工性骚扰,最后卸任辞职离开了四桶咖啡。但四桶咖啡本身的质量并没有受到影响。
确切地说Four Barrel是个咖啡烘焙商,与所有新浪潮咖啡馆一样,他们自己寻找豆源、烘焙、批发和零售咖啡豆并经营咖啡馆。
四桶咖啡 Valencia店面一半空间都是烘焙区,感兴趣的食客可以直接坐在旁边观看烘豆,整个店里喷香四溢,喝完咖啡出门身上的咖啡香久久不散。
虽然图片上你能看到有人在用笔记本,但其实这家店是没有Wi-Fi提供的,就算是这样店里也是常年客满排队,可见咖啡质量杠杠的。
拿铁非常香醇,手冲也有多种选择,咖啡豆来自拉丁美洲、印度尼西亚和东非,传统手工烘焙,没有电脑控制。
地址:
https://www.fourbarrelcoffee.com/pages/about-us
Sightglass Coffee
(Since 2009)
如果说蓝瓶子代表了咖啡美学化浪潮的第一阶段,那么第二阶段的代表一定是Sightglass。
Sightglass在我心中是NO.1,凡是来旧金山的朋友要找咖啡馆,我都首推Sightglass SOMA店(地址:270 7th Street,San Francisco),因为这才是我心目中咖啡馆最该有的样子。
Blue Bottle人太多,Philz太嘈杂,Ritual不够大,Four Barral座位实在不多而且没网……只有Sightglass,有烘焙现场、又高又大的两层Loft、总是有空位、人也是多的但是绝不拥挤、洗手台的洗手液是我超爱的Aesop……女人啊,你的命门就是细节。
他家的咖啡呢?其实写到这,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篇文章里的每一个咖啡馆的咖啡都非常好喝,只是在酸度、苦度、和风味上有细微差别。Sightglass是偏苦的类型,但是我更喜欢用”甘“来形容,咖啡基本都是苦的,关键就在于有些是苦涩、有些是微甘。所以你如果喜欢浓郁的咖啡,来Sightglass就对了。
Sightglass还有一个专门的区域平时是不开的,但是定期会有杯测,大众可免费参加,其实杯测和咖啡课程基本上今天介绍的咖啡馆都有,但是像Sightglass这样专门辟出一块不小的区域来做咖啡研发的真不多。
除此之外,SoMA店还有一个独立的Affogato(浓缩咖啡+冰淇淋) Bar,用波特兰著名的Salt & Straw冰淇淋制作Affogato,你能品尝到一种甜与苦碰撞之后的暴爽。
Sightglass的创始人是两兄弟,之前在Blue bottle工作,后来就出来单干了,虽然现在在旧金山只有3家店,但在整个湾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我常常在其他独立咖啡馆见到他们家的豆子,一包包Sightglass的咖啡都摆在柜台上,就是质量的保证。
PS:他家的点心来自旧金山著名的法式甜品店B. Patisserie,去那喝咖啡加个可颂绝对是种享受。
地址:
https://sightglasscoffee.com/visit
Saint Frank
(Since 2013)
Saint Frank在我心中是一个标杆,标志着第四次咖啡浪潮的开启(我个人的定义),他们的设计理念和经营理念都以沟通为目的。嵌入式咖啡机的设计在当时惊为天人,不再有一堵墙一样的咖啡机横亘在咖啡师和客人之间,让两者的交流更为通畅。
Saint Frank的创始人Kevin Bohlin曾经是一位中学美术老师,后来去Ritual咖啡工作,在全美咖啡师大赛中夺得第六,还得到了Facebook的邀请,取代蓝瓶子进驻总部大楼MPK20,并使这里成为了实验基地,达成了科技与咖啡的结合。
Saint Frank非常注重连接,南美咖啡农场的农民与经营者的连接、咖啡师与客人的连接、咖啡馆与社会的连接等等,使咖啡馆不仅仅是卖咖啡的地方,更是连接各种关系的场所。他们的尝试让我开始思考第四次咖啡浪潮是不是已经到来?
地址:
https://www.saintfrankcoffee.com/pages/our-locations
关于第四次咖啡浪潮的思考
很多媒体都在预测第四次咖啡浪潮即将开始或者已经开始了,但他究竟是什么还在定义中,我感觉第四次咖啡浪潮将会有几个特质:
1、互动化和社区化
几乎所有精品咖啡馆都开始强调咖啡师和客人的互动,更有些开始把咖啡馆做成了社区中心。
比如湾区Castro Valley的一家名叫Cafe4的咖啡馆,坐落在一个教堂内,如机场般庞大的店堂、高挑的天花板、落地玻璃和舒适的沙发……无一显示了咖啡馆的想要留你在这里多坐坐的心意,而一般的咖啡馆都尽量减少座位缩小面积来加快客人流动性,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个咖啡馆依托教会的强大实力。
Cafe4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的活动,有些和教会有关,有些和宗教无关,不同年龄层的人们可以各取所需。
咖啡馆里还有特别温暖的一角,你可以帮陌生人买一杯咖啡,把你对捐助对象的类型写下来,比如:要期末考试的人、疲倦的老师、心碎的人……只要具备这些条件的人都可以拿下卡片去享用一份免费的咖啡。
必须要提的是Cafe4的冰咖啡里的冰块,是咖啡做成的巨大方块,放在冰咖啡里不会稀释咖啡味,冰拿铁超好喝。这样的咖啡馆一定是非常受欢迎的,而他的经营目的应该不是赚钱,而是把人们联结起来。但这种形式如果没有教会的支持能坚持多久也是要打个问号的。
地址:20600 John Dr,Castro Valley, CA 94546
2、电商化
咖啡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但是在家做咖啡的大都以胶囊、滤挂或是速溶为主,几乎所有精品咖啡馆都可以网购订阅咖啡豆,甚至出现了精品速溶和滤挂,说不定以后谁网上销量最大谁才是赢家。
3、后鉴赏时代的来临
咖啡品鉴师现在已经很普遍了,他们有时候是咖啡馆老板,有时候是咖啡师,精挑细选咖啡豆,然后介绍给客人,甚至承担起传播咖啡知识的职责,培养了一批批像品酒一样品鉴咖啡的爱好者和消费者,这些人将会自己去寻找喜欢的豆子,自己碾磨和冲泡,各种家庭式咖啡机也越来越多,独立咖啡鉴赏师或者个人鉴赏时代将会来临。
▼ ▼ ▼ ▼ ▼
综合来说,整个咖啡行业正在多元化发展,新的在出现,老的也没怯场,常去星巴克的人肯定也发现了,手冲、慢、Fair Trade这种名词也出现在了星巴克,作为第二次咖啡浪潮的始作俑者,星巴克并没有止步于正在下滑的第二次咖啡浪潮, Starbucks Reserve则是完全按照新浪潮咖啡馆的原型创造的,上海店更是全世界最大的旗舰店。
而同时代的Peet’s coffee收购在第三次咖啡浪潮代表人物“知识分子”(Intelligentsia)与“树墩城”(Stumptown),和雀巢收购蓝瓶子如出一辙,都是老牌咖啡企业需要产业升级做出的对策。
所以未来咖啡界的格局将会怎样?
SF还会不会有更厉害的咖啡新创意出现?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文字 | 美美
图片 |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拍摄者所有